記者在<香港禁書>專題中,本想在民間找更多《蘋果》收藏家訪問,看到網上拋售《蘋果》之勢,似乎不少人都默認了這是一份「禁報」,有些婉拒訪問,有些直言怕犯《港區國安法》。
一直認為,《蘋果》留下來的新聞學,我們還未來得及要好好討論。
初入《蘋果》大樓工作,渾身不自在,除了經常被調配到其他組別,也不習慣報道上誇張的用詞。2012年被調到動新聞組別一個月,讓我大開眼界:原來「狼豬」都可以放入頭版的標題!
動新聞真正開工的時間是報紙印紙那刻開始,頭版定了,標題定了,內容也定了,我們才可以在新聞的基礎上「發揮」。如果頭版有特別安排,例如車禍、大火等突發事故,我們預先通知台灣的動畫組,一起設計好分鏡,凌晨2點前從台灣那邊接收動畫分鏡,放入影片內,凌晨2時準時出片。
2012年特首選舉前,梁振英與唐英年兩個候選人競爭激烈,互相踢爆,製造「香港人有得揀特首」的戲碼。梁振英辦公室放有宜家家居「路姆西」的公仔,不知是他為人陰險毒辣,還是有心人幽他一默,梁多了「狼英」的稱呼,民間覺得唐英年太豬,故給他「豬」的稱號。

一天,頭版決定了「豬狼對決」,副題「唐英年搶閘參選 梁振英反撲罵人」。我心中暗暗稱妙,但也有點不爽,有點抗拒,畢竟是特首選舉,怎能以動物稱呼候選人!?新人不敢討論,低頭工作,但這張報紙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蘋果》頭版之一。
很多說《蘋果》破格,總覺得對於《蘋果》的討論及印象停留在2011年或之前 ,因為紀錄片《蘋果的滋味》實在太深刻,太入腦。
俚語入題 街市佬都懂
「豬狼對決」這個題,我思考了很多年。在《蘋果》的思維,周街有人講的用詞就係共識,台灣人不會懂誰是「豬」,誰是「狼」是沒有關係的。當街市佬也知梁振英是狼,唐英年是豬,討論得沸沸揚揚,寫在「明天」的報道便說得通。
香港未來的北京代理人,不是狼就是豬,還不夠爆嗎?這種編題方法,已不再是百年香港報紙廣東話口語 (例如:最後一份《蘋果》「我哋撐《蘋果》」) 入句的方法。《蘋果》敢於用俚語入題,標題必然是街知巷聞,不容置疑的代號,「掌心雷」(2012立法會選舉)便是另一經典,編輯就是「敢」,公共領域有人討論的「代語」,統統放入報道裡面。可是,敢用「豬狼對決」,又是另一個新聞學上用詞的討論。日本雜誌也會稱民意奇低的首相做「宇宙人」,諷刺他離地萬丈,活在宇宙,不體察民情,但他們當選後揶揄還可以,如果是候選人,用字會比較小心謹慎。
《蘋果》編輯在用詞上往往沒有雅俗之分,香港人才是主角,文字跟着香港的情緒,例如03年「張國榮跳樓死」,由於明星張國榮自殺實在來得太突然,直接用「張國榮跳樓死」,用詞不用修飾,這保存了香港人那刻的愕然。所以《蘋果》的頭版標題往往是記錄了當時香港人的用語和情緒,並非只是時地人的紀錄。
報道要「省」
在《蘋果》的工作經驗,我學會了「省」,2000字人物訪問,落到採主編輯手上,刪到1200,文章的頭、中、尾都是精采的,編輯真的可以令報道做到雅俗共賞。上司訓練你講1分鐘的頭版新聞故事,說得不精采就A32 (周五兩疊夾廣告,可有可冇嗰份),精采就升到A1至A4。起題一樣,一字記之曰省,香港人講咩話,就入咩題,寫入報道。
所以,「豬狼」就係「豬狼」,已成歷史。至今如果「豬狼對決」的大標題放在我枱頭,由我去決定明天的新聞,我依然會好掙扎,究竟應否用「動物」去稱呼特首候選人。
但是呀,有爭議,才是香港,才是《蘋果》。
《蘋果》新聞學不是Yes Or No 的選擇題,採訪室留空了很多討論空間:香港的突發新聞如何在資訊半封鎖的狀態,在狹縫中完成一篇新聞後續新聞;法庭新聞如何鉅細無遺記錄庭上的細節;靜態新聞為何總能在日常新聞或記招中找出大新聞的蛛絲馬跡⋯⋯,一切一切,留待後世討論。沒有他,香港的新聞學很難有完整的畫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