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香港基督教教牧聯署籌委會」在社交網站發起一連三晚的晚禱會,6月11日晚上8時於政總外吸引過百人參與。祈禱會完結後,不少人繼續留守高唱《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一曲。基督徒李式揚(羊仔)在6月11日晚上9時到場,加入這個自發「合唱團」。
2014年雨傘運動,羊仔還是高中生。他在學校發起罷課,但因為家人擔心沒有走上街頭。羊仔事後感到後悔,「如果我都可以做多少少就好啦」。這個想法驅使他這次決定通宵唱詩至翌日早上,沒有口罩、眼罩和雨傘。他用行動證明原來和平理性非暴力也可以很有力、有迴響。

盼用一首歌平息紛爭
羊仔11日晚上9點抵達金鐘站,等候朋友時逃不過警方密集式的截查。他問心無愧,整個過程沒有憤怒,反而笑着回應警員:「你仲有咩要check?俾你check啦。」祈禱會接近尾聲,有人帶動大家唱聖詩,這場 “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 ~ “的馬拉松正式開始。三名民主派議員其後到政府總部外與警察理論,羊仔聽到警方問「你哋而家要入立法會,如果你哋要入,就俾你入」。這邊廂,羣眾情緒高昂,紛紛圍着警察和議員,那邊廂,信徒們繼續不斷高唱《Sing Hallelujah to theLord》。
凌晨3、4點,羊仔聽聞部分羣眾意見不合,現場開始有人叫囂,身體疲倦的感覺和內心的不安與恐懼浮現,「到底仲可以唱到幾耐?件事會演變成點?做緊呢樣嘢係咪有意義?」警方也在交更時間在前線增派警力,氣氛驟然緊張起來。一名較年長的信徒此時提議一起祈禱、一起唱得更大聲,讓現場再次充滿一種奇妙的力量。羊仔的非信徒朋友也加入唱聖詩,感動就來襲。這個少年信徒想不到一首歌、簡單的旋律就能渲染整個環境氣氛,平息一
時紛爭。羊仔說當天晚上,無論是信徒還是非信徒都有個共識,就是希望「用敬拜的聲音去保持和平」。
基督徒走進人羣是天經地義
由於6月11晚的祈禱會,信徒是第一批抵達政府總部的市民。警察在前方,其他市民在後方,羊仔形容當時在地理位置和身份上都頗為「尷尬」。「假設有人衝擊,我們站在中間,一定第一個出事。相反,警方行動先,都係出
事。」旁邊的牧者衡量當時情況曾勸他們離開,但他們決定堅守原地、做好自己、唱好聖詩。
這次徹夜留守政總外的行動,基督徒是其中很快響應的一羣。羊仔覺得基督徒遇到不公義的事情,走進人羣是天經地義。「好多人誤解咗基督徒就係要望住本《聖經》,但我覺得基督徒都要貼地。好似耶穌是神,要醫治一班人,一聲令下就得,但點解要走到各城各鄉,去到人面前,這些都說明他依然選擇以一個人的方式走進入羣去祝福人。 」
他又指,修訂《逃犯條例》關乎香港傳道人在內地的宗教事工,牽涉信仰其中一個核心「宣教」,信徒羣起反對,理所當然之至。
不是走到最前才最有效果
徹夜唱了約十個小時的詩歌,早上10時多,羊仔觀察到有示威者開始搬鐵馬,準備下一步行動。信徒們此時唯有退到旁邊。體力不繼,羊仔聽了朋友的勸告,中午時回家補眠。一覺醒來,網上瘋傳的各種警民衝突的畫面,
眼見警方多次施放催淚彈甚至開槍,不明白「點解件事會演變到咁」,開始自責為什麼自己當時不在其中。
他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都會用自己覺得合適的方法抗爭。「可能有人會覺得你不是真的行出去,好似作用不大,但站在我們信徒的立場,不是所有人都要走到最前才最有效果。在6月11、12日期間,我見證着一班信徒去敬拜去禱告,實現一個和平理性的示威模式。」
在大家認為重要關頭時退到二線,基督徒會否又成為人們帶嘲弄語氣所指的「和理非非」?羊仔指,當日並沒有聽到類似的指控。「大家都好清楚,今天我站出來,是個人決定,其他人站出來與否,也是個人決定。」
(原文刊於明報周刊2641期 Book B,於6月21日出版)
後記
記者作為基督徒,目睹雨傘後年輕人因為教會各種的不理解與缺席運動等種種原因離開教會。這次反修例運動,信徒身分更明確,各教會亦勇於表態,用他們的方式站出來,成為「淨化」眾人的群體。
訪問時,羊仔說「想不到有生之年會見到連登仔讚我地,話唔準叫基督徒做耶L」。我們都笑開了。如他所說,基督徒就是要走進人群,與大家共同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