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倒數 第五波人在哪裏? 殯儀師明泰:2023要死得好!

/
明泰在第五波見盡世情,他說疫情啟發他深思,人如何要「死得好」。(劉彥汶攝)

2022年年初香港第五波過百萬人染疫,事隔半年,新任高官反問港人:第五波9000逝者去了哪裏?

我們在躺著,口開著,被黑色膠袋蓋著,被踐踏著,親人都在遠遠的一方。屍斑在擴散著,身體在腐化發臭著。與我們一同進入這個世界的人們,人疊人的等待著有顏色的標籤⋯⋯我們在哪裏?嘿,都在貨櫃裏。等待被燒成灰燼之前,我們看見「他們」不好意思的處理「我們」,「他們」忙著替我們的親友交代,只怪我們死於2022,死得不好⋯⋯。

明泰就是「他們」的其中一人。曾任職殮房助理,現從事殯儀策劃工作的明泰,第五波臨時候命,被政府徵召當仵工。他眼見政府將屍首暫放在臨時搭建的貨櫃裏,臨時「停屍間」沒預留一條罅隙,屍體擠滿貨櫃,迫使明泰要踏著屍體搬運。在眼前一層疊一層的「屍山」,他看見貧富,嘗盡人間既涼薄又荒謬之事。死者已矣,那一點點的尊嚴靠在生的人們一步一步爭取,明泰與一眾熱心的行家用「民間智慧」,揭示政府安排不妥,積極改善善終質素。

回顧2022年,不到30歲的明泰慨嘆香港人死得不好⋯⋯,「個個都難忘,佢哋個樣,今日我都仲記得」。他希望往後的香港人,縱使在生或許未能所願,或貧或富,死時可以死得更好。

第五波
3月11日在網上傳出的照片,病人與屍體同一病房。醫管局承認是公立醫院。《誌》經醫護證實,是在伊利沙伯醫院一間病房拍攝。

踏著遺體取屍 尋找可為的事 

新冠肺炎是很公平的病毒,再強的隔離措施,也阻止不了病毒的擴散。截至12月26日政府統計,累計約110萬人曾感染新冠肺炎,11,509死亡,當中87%、即10,012名70歲以上的長者死於新冠病毒。

腳穿拖鞋的明泰回到辦公室,點起一口香煙與記者會面,淺談半年前他遇過的人和事。他說今年新春因新冠死亡的長者達6至7000人固然是多,年輕人也不少,「通常一年內,我們不會遇到10個年輕死者。第五波首兩個月,便處理10個年輕人的身後事。」第五波完結之後,明泰從仵工回到殯儀業的崗位。他回顧第五波死者人數「誇張」,停屍間的臭味「誇張」,政府處理屍體的安排也「誇張」,所有事也是他前所未見的,見招拆招的事也多。

第五波疫情爆發時正值內地封城,導致大量貨物滯留邊關無法供港,包括棺木。(劉彥汶攝)

目前內地疫情嚴重,據估計已有2億4800萬人口感染新冠病毒,各大城市的殯儀館大排長龍,香港傳媒向北京有關人士打探,不少停屍櫃已「一櫃兩用」,兩名死者縱使生前各不相識,死時只好屈就共眠。內地「大爆發」所衍生的景象,遺體過多,家屬悲憤,一切仿如重演香港第五波的景況。

第五波當時每日感染多達5萬宗,在醫院出現屍疊屍的情況,明泰說他是由仵工由低做起,在「非常時期」政府臨時邀請他做仵工,專門處理屍體,他二話不說應承。明泰當時看到的畫面,不比北京好。

當時醫院的殮房已不勝負荷,病房也擠滿屍體,政府在殮房側用數十個貨櫃作為臨時停屍間,目前全港仍然保留30至40個貨櫃。明泰說,他一打開貨櫃門,裏面的遺體橫七豎八的躺著、互相疊蓋著,厚厚的積壓了足足四五層;在貨櫃的深處,仵作們寸步難移,面對腳下被擠壓着的遺體,明泰形容眼前所見慘不忍睹。

九龍公眾殮房為後備殮房,在第五波疫情時亦曾全天候運作。

屍首堆積如山,至於貨櫃內有沒有冷藏設施,明泰不願透露,他只透露說無論戴多少層口罩,惡臭味依然難當,最難受的是「踩住屍體入去」。被徵召做仵工之初,明泰說貨櫃裏沒有預留一條可行的路,如果入去搬運遺體,迫不得已只能踏進「屍路」,「如果瞓喺度、排第一個是你阿爺你阿公,你踩唔踩?唔踩就攞唔到(遺體)。」

明泰呼一口香煙,不諱言說:「每次入去都好無奈,在貨櫃裏安裝層架對政府嚟講難唔難,其實唔係好難⋯⋯,其實留到一條罅畀我已好夠」。「加層架」、「開小路」,只是對逝者的一點心意,可以做到,為何不做?仵作們與殯儀業業界一同向政府反映,政府在貨櫃加設層架,並預一條窄路,讓仵工不用再踏著腐化的遺體取屍。

窮人的棺木

第五波明泰由仵工到殯儀業「一條龍」協助死者家屬,日以繼夜工作,見盡荒謬事。明泰說當時認屍、火化也大排長龍,平日認屍僅花一、兩天時間,那時候家屬可能等足一個月。政府在記招指桑罵槐,批評業界處理得慢,身兼仵工與殯儀業的明泰理直氣壯說:「政府不給我們文件,點樣可以快?」

事實上,遺體已堆滿殮房,明泰見證不少安排上的錯失,最離譜的廣華醫院試過搞錯屍體,害得死者母親焦急的四處找兒子遺體,「當值警察話唔知遺體去咗邊,醫院又話送走咗,公眾殮房又打唔通」。有報紙揭發事件後,政府急急補鑊尋找遺體,原來「兒子」最後在葵涌公眾殮房!

因應疫情,不少長生店均在店外貼上告示,到場拜祭的家屬須遵守防疫措施。(劉彥汶攝)

第五波突然處理8000具遺體,8000個家庭,各有故事,各自承受著喪親之痛,但在非常時期為了趕著處理遺體,明泰也狠起心向家屬嚴正表明,不能擇日子做後事,遺體須三、四日內火化,「想起也感淒涼,很多先人等緊你個雪櫃,等不到雪櫃的遺體,要放在露天遺體貯存,日曬雨淋,冷縮熱脹⋯⋯」。經明泰講解後,很多家屬也諒解,堅持擇日子的親人最後也妥協,盡快安排做身後事。「我知好多家屬真的很悲慟,疫情兩年,好多老人院也不能探望,見返真人已經瞓咗喺度,連摸雙親隻手嘅機會都無。」

死亡不分貧富,很「公平」的躺在殮房,有些「一櫃兩屍」,不幸的則放在貨櫃裏;在「屍堆」中,明泰真正體驗,人死後也有富貴貧賤之別。 「依家地產文學話要『賣樓葬父』,真實世界真係要賣樓葬父!」。明泰在第五波中見過一位七旬老翁離世,居於寮屋的弟婦沒有拿綜援,仍努力傾家財為老翁辦身後事;無業女兒要照顧中風的母親,已心力交瘁,老父突感染新冠去世,一樣沒有拿綜援的女兒一時間難以掏錢替老父辦身後事。明泰表示對這些人「幫到幾多都幫」,盡量提供棺木,因為他們也是活在貧窮線,只是制度下不能讓我們看見,「他們要借貸(辦身後事),政府殮葬津貼只會支援攞綜援嘅人。他們沒有拿綜援 ,但一樣是窮人。

死得有尊嚴 事在人為 

疫情三年,明泰認為事情再壞,只要身邊的人伸出援手,在死板的措施上略作調適,香港人是可以「死得更好」。明泰舉例說,東華三院的寰宇殯儀館撥空一層給新冠遺體擺放,當時確實減輕遺體累積的負荷。又例如政府在第五波之初,禁止家屬在殮房開膠袋瞻仰遺容,並禁止化妝、穿壽衣,明泰深明「家屬要見最後一面,呢一面好重要」,業界於是想到在遺體套雙層膠袋,面一層是黑色袋,底一層是透明膠袋,將黑膠套在下半身,讓家屬可以在上半身的透明膠袋瞻仰遺容,此舉「又不違反政府,家屬又可以完成心願」。

禮儀師明泰表示在第五波疫情期間,平均每天會收到六至七個委託,幾乎接近平常一個月的總數。(劉彥汶攝)

明泰向記者展示一張照片,相中是確診先人躺在棺木的遺容。當時明泰將外層的黑色膠袋稍稍拉下,直至露出先人頭部。圖中可見,雖然依舊是隔着了一層透明膠袋,但先人的面容仍清晰可見,而過程中並未有破壞任何膠袋。圖中的先人是一位無人認領的長者,當時明泰協助社工處理他的後事,希望能夠讓先人有尊嚴地走最後一程:「雖然你冇屋企人,但我都要咁做,唔係冇屋企人就亂咁做。」香港再壞,明泰認為事在人為,「有些事不能改變的,就靠自己去改變」。

明泰與業界不但在執行上「有共識」地調適,讓家屬喪親中得到慰藉,他說那時候做殯儀師兼做政府的傳訊工作。「每日有6、7人打來查詢,話親人走咗唔知點算;有啲就聽咗三姑六婆講,喊曬(哭著)話屋企人死咗唔見得」,明泰說每天朝早6時工作做到凌晨,電話接不停。

「無㗎,其實你驚病,定係驚見唔到親人最後一面,呢個問題其實好易答」,明泰說很多親人以為不能見,或以為要立即火化,簽紙確認遺體便走了,業界不想他們帶著「不能見最後一面」的悔恨,盡量向家屬解說,安排後事。

死亡,不是一個數字

疫情輾轉近三年,「死亡」對於你我而言,或許是疫情記者會上的一個「數字」。這些數字背後,背負了無數個家庭的噩耗。有可能是某人的至親、摰友、甚至是只有數面之緣的鄰居。三年後,我們依然生活「如常」,同時在驚覺,原來這些「無常」竟然會悄悄逼近。 

「任何人都要死,但我自己會開始思考一樣嘢:咩叫死得『好』?」明泰時常會思考何謂「死亡的質素」,疫情前如是,但他覺得疫情後,身邊亦多了人開始思考此事。

在第五波疫情期間,東華三院轄下的萬國殯儀館,曾開放部分靈堂供殯儀業界免費使用。

明泰與不少家屬成為了朋友,他感受到在疫情後,大家加倍珍惜和家人相處的時光。明泰說他的客人當中,不少「打工仔」以前在周末選擇大被蓋頭找周公,現在寧願犧牲睡眠時間,在大清早起床與家人上茶樓飲茶、聊聊天,互相陪伴一整天。

「以前通常啲客嚟搵我搞喪禮,可能第一句就問,咁樣搞要幾錢?第五波嗰陣第一句係問我:『可唔可以畀多啲錢,望多一眼?』。」

疫情當前,人人平等,金錢是買不到見親人多一面。明泰憶述,一位確診的先人家屬,有富裕的背景,向明泰慨嘆:「畀你住到半山都好,冇咗個老母,乜都假。」

最後,記者問明泰,疫情期間,哪一個個案最難忘?

「我真係講唔到,個個都係難忘。 」他肯定的說,幾乎不用思考。「基本上佢哋啲樣我到今日都仲記得。」

2022年,對於一些人而言,見一面就可能是永別。

逝者已逝,來者可追,新的一年,惟有好好記住身邊的面孔,記住每個還能夠好好道別的時刻。

黎𧘲妤

《誌》 實習記者

返回

的士司機西隧遭警箍頸案裁定不合法被殺案  高等法院推翻裁決 家屬悲痛

繼續

陪你倒數 巨屏墜落時 鏡粉繼續用愛發電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