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別過,香港人,珍重。」這是《蘋果日報》最終章留下最後的句語。2021年6月24日,《蘋果日報》印刷最後一份報紙,並以「港人雨中痛別 我哋撐蘋果」為頭版標題,向讀者告別26年歷史。
自此,「蘋果日報」四個字,變成了「空白」;舊有報章在各區公共圖書館、報攤、便利店,在一年間全數絕跡。但報紙的餘溫與灰燼,未盡消散。記者在人海中尋找《蘋果》收藏家,好不容易才找到忠實讀者阿新。
50歲《蘋果日報》忠實讀者兼收藏家阿新,自1995年《蘋果日報》創刊,一直收藏具紀念價值的報道,包括2001年的美國「911襲擊」、「2003年七一遊行」及2019年《自由之夏》數十份報章及特刊。
他說,收藏的習慣是源於「記憶的吸納」,像是網站中「Bookmark」(書籤)功能,留住時代痕跡。
要保存《蘋果日報》的記憶,他認為道理是跟保存「六四」記憶一樣,要設法薪火相傳,「不停咁記住佢」。


見證《蘋果》打開報界新一頁
50歲的阿新,自年輕開始,已習慣收藏不同舊報紙、具紀念價值的物品。家裡除了曾擺放1989年6月5日報道「六四事件」的《文匯報》,也曾收藏1989年中大學生會《學運八九——清華大學宣傳隊之聲》錄音帶及1991年「民主大學」《民主與選舉》錄音帶等物品,部分收藏品在市面上已經絕跡。
至於家裡的舊報紙,他曾儲起近10份《蘋果日報》具紀念性的報道和特刊,包括1995年《蘋果日報》「創刊號」。他自1995年《蘋果日報》創刊起,便開始閱讀報章,「有朋友當時入面做記者,《蘋果》由排版到全(五色)彩色印刷的確好革新」。

然而,在1995年6月20日,《蘋果日報》第一篇社論開宗明義︰「我們屬於香港」,「我們怕。但我們不願意被恐懼所威嚇。」當時的阿新與動盪時代一起留下,也見證了《蘋果日報》如何在時代破格。
他認為當年《蘋果日報》的報道,無論是排版、全彩色印刷技術,還是報格的創新,均是香港前所未有。一份革新,吸引他26年來風雨不改的支持,「如果係睇報紙嘅話,就真係唔買其他報紙,自《蘋果》出現咗之後。」
後來,2006年起,阿新為《蘋果日報》副刊版畫插畫,一畫便4年。當時的插畫圖案,散落在介紹電影、健康和文化的版面。他緩緩吐說,《蘋果日報》是最早一批加入插畫的媒體,當時「真係搵人畫插畫」,跟《明報》或其他媒體的漫畫不同,畫插畫「係《蘋果》佢先開始」。其後,其他報紙跟風加入插畫。
但後來《蘋果日報》轉為數碼化後,人手畫插畫式微,其時阿新已沒為《蘋果日報》畫插畫,取而代之是「動新聞」的出現。自此,他減少了購買實體報紙,轉為支持網上版《蘋果日報》,直至最後一刻,目睹它的結束。
收藏舊報紙是一份「記憶的收納」
家裡曾留下大大小小的舊報紙,阿新說「只是剛巧歲月裡經歷到的歷史時刻,一種記憶的收納。」雖然並非每一份舊報章或特刊,他均會留起,但烙印在腦海裏深刻的歷史事件,如1996年報道《凸周刊》社長梁天偉被斬手、1997年「戴安娜之死」、2003年「反23條七一遊行」等報道,他均會保存一份。
他細列過去收藏報紙的記憶︰「911係一個恐怖回憶,戴妃係一個美好回憶,六四都係一個沉重嘅歷史回憶,(《蘋果》)trademark(標記)呢個時代。」
對阿新而言,收藏是一種「Bookmark」(書籤紀錄),猶如拍攝下當刻震撼的畫面,「我諗同影相差唔多」,「當時未有咁多softcopy(電子本),你想唔好畀記憶遺忘,從歷史去保存住嘅話,咁就留起佢囉。」

眾多報道,阿新最喜歡《蘋果日報》2001年「911襲擊」的報道。「《蘋果》真係做得好好,尤其是911,佢哋會有隱形戰機嘅cross-section (戰機立體的解構圖),橫切面、武器呀,佢哋做得好犀利,講真。」
斷捨離 不忍捨離最後記憶
不過,幾年前起,阿新冒起了「斷捨離」的想法。眼見收藏的舊報紙漸漸泛黃,自嘲「環保L」(環保人仕自嘲的稱呼) 的他開始把舊報紙出售。但預料不到是,《蘋果日報》走到26年,卻到了盡頭。如今手上《蘋果日報》2019年特刊《自由之夏》和最後一份出版的《蘋果日報》,他決定把這兩份記憶好好收藏。
2019年《自由之夏》記錄了反修例運動100天。當時特刊一連兩日加印12萬本,最後被搶購一空,印刷部於是再加推4萬本;而最後一份出版的《蘋果日報》則發行100萬份,翌日已全部售罄。兩份刊物如今成為絕版收藏。

回想當時景況,阿新說「最後嗰份報紙,就直接買唔到,走咗出去幾次」,最後他托朋友幫忙,才搶購到最後一份《蘋果日報》。兩份刊物,在他心中,「係兩個好大嘅傷口,大家明白嘅話」。
感觸由創刊到結束 見證《蘋果日報》的成長
他一時感觸,「因為《蘋果》真係劃時代,坦白講。由佢創刊,我哋嗰個年代睇開,去到睇住佢完結。」然後繼續說︰「佢有段時間係標題黨得好厲害,但好創新,無論係《壹本便利》、《壹週刊》等等,嗰啲佢哋真係做得好努力,帶動到好多媒體學佢哋,所以我覺得佢哋喺入面做喺辛苦嘅。」
「當然走到某個邊緣,佢哋過咗啲火位。但後期去返一個政治環境重嘅香港,佢哋又走返自己嗰個位,唔再係嗰種消費娛樂狗仔隊。所以你睇到《蘋果》⋯⋯係囉,睇住佢成長,睇住佢被人捽死。」阿新緩緩吐說。

「我一個人Keep無用的」
記者問他,《蘋果日報》可以如何保存下去?他沉思了一會,然後說︰「好似問緊六四點樣保存落去。」
他想了一想,續言︰「講真個句,我本身有儲開一堆六四嗰啲,好似《文匯報》嗰啲報紙,同埋《文匯報》特刊,六四特刊、號外特刊。我一路自己keep(保存),但你一個人keep無用。簡單講係薪火相傳,如果想留住個記憶,就係同記憶對抗,即係不停咁記住佢。」
如今,《蘋果日報》已經停刊,阿新有感「歷史嘅意義愈來愈淡化,尤其是實體文獻」,因此他已轉為收集數碼資料,「不過一定會下載落嚟,因為網上嘅嘢好容易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