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的標誌是咬了一口的蘋果,到底滋味如何?移英港人Miumiu將2019年《蘋果》出版的《自由之夏》特刊帶到英國,讓自己好好記著2019年畫面。這口連繫著香港人的蘋果,苦澀又甜蜜。
倫敦港人於6月19日下午分別在萊斯特廣場及中國大使館舉行集會,抗議香港警察以國安法之名,再次率數百警入壹傳媒大樓大肆搜證,以及拘捕《蘋果日報》五名管理層。

我問Jeff,現在你吃著蘋果想起甚麼?Jeff答:「我諗起以前喺公司,每日都得食蘋果。」《蘋果日報》的員工福利,包括辦工室內每日都有時令水果供應,而蘋果,則一年365日都讓員工隨便食。
《蘋果》前員工Jeff
這一口蘋果,百般滋味在心頭。
記按:報道標題「蘋果的滋味」取自台灣紀錄片導演李惠仁2015的紀錄片《蘋果的滋味》,此紀錄片講述《蘋果日報》及《壹週刊》在台灣出版後,對台灣傳媒新聞生態翻天覆地的改變。

《蘋果》是香港包容多元的標誌
50歲的鄭先生從1999年開始每日買《蘋果日報》,他認為《蘋果》、壹傳媒代表了香港多元文化百花齊放的時代,時事偵查有《壹週刊》,八封雜誌有《忽然一周》、《壹本便利》,搵工可以睇《青雲路》,適合貪新鮮感的香港人。
「《蘋果》敢言,代表咗香港嘅言論自由,政府咁粗暴去限制,令香港人更加驚恐。」國安法在港實施將近一年,《蘋果》新聞大樓兩度被搜查,今次更被帶走新聞材料,做新聞靠報料線人收料,這些資料一向在新聞機構視為機密。這一口《蘋果》,彷彿已變了禁果。
Miumiu今年30歲,小時候家中會買《蘋果日報》,會看港聞和娛樂版。香港人常說《蘋果日報》內容偏頗,手法誇張。然而這種手法卻成了一代人批判思考的啟蒙。「我細個已學識唔好完全相信新聞所講嘅嘢,我會基於佢嘅文字再分析,嗰件事到底啱唔啱。」香港的中學常要求學生閱讀『所謂中立』的《星島日報》、《南華早報》。Miumiu說她會綜合不同報紙的報道手法,去判斷每段新聞的「真」與「假」。這口刺激的蘋果,竟然教育味很濃。
《蘋果》記者:宗旨求真
萊斯特廣場與中國大使館相距25分鐘的路程,部份集會人士下午二時移師到下個集會地點,途經攝政街,一行四十人的港人變成了遊行隊伍,邊走邊喊口號。採訪記者跟著遊行隊伍一起走。沿路發現,一對記者異常合拍,不時交換情報,男的是攝影記者,找尋新聞畫面拍攝,女的拿著手機錄影訪問,25分鐘的路程,女記者邊走邊用手機打稿。中國大使館的集會下午三時半左右完結,十分鐘後,兩人已完成文字新聞稿、整理好相片、錄影訪問,傳送回香港,極度迅速。一問之下,原來是《蘋果日報》的倫敦記者。
《蘋果》記者Chloe 匆匆忙忙說 ,「呢篇新聞聽日要出紙」。時差關係,英國時間下午三時半已是香港晚上十時半,距離印紙時間不多,還要讓香港的同事校對排版,所以Chloe和Jeff兩人到達萊斯特廣場下午一時的集會後,已快手快腳開始訪問、拍照、腦中思考如何整理內容。「點都要做到」的記者意志極強。兩人都曾在香港的《蘋果日報》大樓工作,有感《蘋果》的自由氣息是其他新聞機構有所不及的,「喺《蘋果》,你可以自己發掘新聞,報道方向可以自己定,上司係會放手畀你去做,其他機構好多時都只係上司指派你跟邊段新聞。」
《明報》出身的Chloe初入《蘋果》時有點不習慣,《明報》「中立」的報道手法與 《蘋果》要求Gimmick(噱頭)的方向截然不同。Chloe說她之後也學會為這顆蘋果添加一些刺激讀者的口味,「現實係,讀者真係鍾意睇,我寫嘢都係想有人睇,寫得太悶好難吸引讀者,我嘅宗旨就係我寫嘅嘢係真。」
回想公司免費蘋果 百般滋味在心頭
交稿後,Jeff靠在電燈柱,大口嚼著蘋果休息。一小時前,港人組織「港援」在中國大使館門前堆放蘋果,抗議國安法踐踏香港新聞自由。集會完結時,「港援」向集會港人分發蘋果,剩餘的捐贈到當地食物銀行。Jeff吃著蘋果,說:「有啲記者返工為份糧,我見識過好多《蘋果》記者真係為咗做新聞工作做記者。」昨天,他收到《蘋果》上司的電話,說今天的集會採訪要取消,原因是可能未能出糧給他倆,Jeff 回覆說錢不是最重要,只要有新聞價值,他們樂意幫忙。

我問Jeff,現在你吃著蘋果想起甚麼?Jeff答:「我諗起以前喺公司,每日都得食蘋果。」《蘋果日報》的員工福利,包括辦工室內每日都有時令水果供應,而蘋果,則一年365日都讓員工隨便食。
《蘋果》前員工Jeff
這一口蘋果,百般滋味在心頭。
記按:報道標題「蘋果的滋味」取自台灣紀錄片導演李惠仁2015的紀錄片《蘋果的滋味》,此紀錄片講述《蘋果日報》及《壹週刊》在台灣出版後,對台灣傳媒新聞生態翻天覆地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