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新主意 縫紉布口罩給女兒擺檔

我忘了是那一天開始,香港漸漸靜了下來,街上不見人潮,人們說話也變得小聲。
大約二月初,我在自己的個人instagram開展了一個「#他們的口罩」的拍攝計劃,很多人以為這是一個有關疫情的記錄,很有心地把香港於這次抗疫的面貌保留,但我實際的出發點其實是很自私的,是因為無力感,因為我開始忘記昨天自己經歷的香港是怎樣。
當一個持攝錄機的人開始感到自己失焦,開始對周邊的事物盲目,對拍攝器材生厭,是一件很糟很糟的事。於是,我逼著自己至少要用手機去拍照,逼著自己去按快門。


記者:陳卓斯
拍攝:王紀堯

百變花園街 隨意變陣的香港


每天早上的東鐵、午市的茶餐廳、報攤、人數零丁落索的街頭,我逼著自己去看,有時候站著停留,有時候來回踱步。


常常在旺角附近下班的我,習慣地走到花園街的排檔,就算繞遠了路,我還是很喜歡在旺角東的天橋專誠下去,到花園街閒逛一會,再走回火車站。


花園街的綠皮排檔,大概是香港最靈活多變的地方,記得早前有屋苑被揭發食水管有鉛水問題,很多排檔紛紛出售經濟實惠的水龍頭濾水器。在早兩個月前的寒冬,旺角街坊長期受催淚彈影響,花園街的排檔又出現了很多「百變圍巾」,可以圍脖包頭保暖外,亦可以遮蓋口鼻,免受化學武器的刺激。


到最近「武漢肺炎」的疫情來勢洶洶,花園街內不少「五蚊十蚊任揀」的家品特賣場,在門口都擺放了各式各樣的分裝噴霧瓶、連透明面罩的「防疫帽」、防唾液飛沫的平光眼鏡、頸掛式空氣淨化機、口罩收納盒、布口罩等等作招徠。價錢相宜,質素參差。


我沒有太認真地看這些家品店的貨品,始終百貨應百客,沒有甚麼好要求的。走著走著,我來到了一個不太顯眼的排檔前,檔內掛滿了不少天然精油的廣告牌,人體筋骨的示意圖,但圍著這個排檔的人,都沒有在意這些,反而是在討論檔主放在一旁的布口罩。


「多少錢一個?」


「五十元一個,九十元兩個。」


「這麼貴?前面5元一個而已!」


「我們每一個布口罩都是自己造的,用防水布,而且可以放外科口罩進去,有雙重防護。」


女檔主說罷,熟練地拉下了自己的布口罩,露出了內裡淺綠色的外科口罩,「看到嗎?不是只有一塊布這麼簡單,我們是有設計,是比較貼近人的臉形。」然後再拿起小桌上的一個卡通布口罩,「像這樣放一個外科口罩進去,有一層防水布隔著,外科口罩就沒有那麼客易濕,變相就可以用久一點。要洗的話,就洗布口罩,裏面的外科口罩就要扔掉。」


我伸手去摸了摸她擺賣的布口罩,笑著說,「真的是比較厚!」


「的確比較好的布料造的。」旁邊買了四個布口罩的阿姨對我說。


「連律師都有跟我訂造,我不是騙你們的!」然後女檔主拿出手機,向我們展示了一些訂購對話。


阿姨揮著手說:「可以啦!我信你,摸一摸那些布料我就知道。」女檔主聽畢,笑得合不攏嘴。


媽媽的新主意


後來經過交談下得知,女檔主小姓馮,媽媽以前是製衣女工,小時候她們穿的衣服,幾乎都是媽媽一針一線,一手包辦,現時家中還有一台Brother的舊式縫紉機。「我記得,媽媽給我的第一個布口罩是在二月四日,那時候剛剛去完日本旅行,只找到一盒口罩。」當時,馮小姐家裏剩下兩盒口罩,外國未有「大爆發」,有親戚說要在美國寄口罩回港,但寄不了,當時全家的心情是很慌很亂的。但自從馮媽媽開始「開機」造口罩後,「我們就好像沒有再去搶過口罩。」


老一輩的智慧就是這樣的,我們在急的時候,他們總能氣定神閒、不慌不忙地解決問題。馮小姐除了是花園街排檔的檔主,她還擁有自己的推拿按摩工作室,但疫情影響,客人盡量減少外出,生意淡薄。於是,馮媽媽便建議,可以拿一些布口罩到排檔去賣,幫補另一邊的收入,「一開始沒有打算要賣,因為我在想,媽媽的年紀都大了,沒理由要一個七老八十的人忙著造口罩。」

雖然馮小姐不願媽媽辛勞,但誰知馮媽媽愈造愈起勁,由買布、畫紙樣、設計及修改,到最終的成品,兩母女分工合作,親力親為。馮小姐指,造一個口罩,最簡單的款式,至少需要縫八條邊,而是在布料上,她們很謹慎,考慮到內布的質料,必須對皮膚好,不會導致皮膚痕癢或敏感。

「所以我們不是要造一個口罩,而是要造一個合格的口罩。」

「你戴的那個豹紋口罩還有貨嗎?」一位剛買完菜的大嬸問。馮小姐說沒貨了,並解釋因為豹紋款的布口罩,內裏的布料是絹布,很舒服的,所以很快就賣完了,大嬸繼續急問何時會補貨,馮小姐笑著說會叫媽媽盡快縫出來,盡快補貨。馮小姐這些色彩繽紛,可配搭外科口罩使用的布口罩,深受街坊歡迎。


「這些花紋、卡通都是我們花的心思,當整條街的人都是藍色、綠色、黑色的口罩,其實很悶,我想我們的布口罩,令到買的人生活有些點綴。」

馮小姐說設計多樣希望給香港人多點色
疫情下,香港瀰漫沉重的氣氛,馮小姐說設計多樣希望給香港人多點色彩。(王紀堯攝)

在拍攝期間,訪問幾度被打斷,檔口愈圍愈多人,馮小姐忙著介紹口罩的質地、用法和價錢。


以前,這些外科口罩是最簡單不過的產品,有時報紙檔也會賣,兩元一個,要賣很久再賣完一盒,記得在公共圖書館還有免費的任取,我想香港人怎樣也想不到會為了一盒口罩,通宵達旦地排隊,有些甚至在街上築起帳篷,為的都是清晨排在隊頭,「看到香港人為了一盒口罩,由街頭排隊排到街尾,其實很可悲,像我媽媽說的,人家有些機構都派完,我們還不知道在哪裏拿。」口罩與消毒用品派發資訊不清晰,也是街坊常向馮小姐抱怨的事,「有時我看見有些阿公阿婆在這看了好久,摸了好久都不捨得買,我都會送一個給他們,不是每一個都需要拿來賺錢!」


口罩小商:除口罩見的一天快來


最後我們問馮小姐有甚麼願望,作為一個剛起步的「賣口罩商人」,她說她不希望再賣口罩,不想發這些財,

「我想我的樣子可以見人,我想看到每一個人的笑臉,大家是不是有這個感覺?」

在失焦的香港,一個失焦的我,持著攝錄機去拍那些沒有失焦的人。這個位於花園街「胡記鞋業」對出的一個綠皮小排檔,我很期待看見馮小姐停售布口罩的那一天,因為那一天代表著香港康復的一天,香港人可以「坦誠相見」的一天。

  1. 疫情下蝸居的哀歌—迫遷、無口罩、收入大減
  2. 復課無期:小六生Yuki獨自填滿紀念冊的回憶
  3. 全球疫情蔓延時 外傭少主心相連
  4. 香港要惜土:復耕農放下鋤頭了Dirty Team
  5. 靜聽維港海浪的藥房老闆:內地客如 「恐龍絕跡」
  6. 政府架空議會 沙田素人區議員:香港根本談不上一個『贏』字
  7. 本地菜需求增 農夫周思中:「希望讓香港泥土越種越靚」
  8. 媽媽新主意 縫紉布口罩給女兒擺檔
  9. 本地鮮菜直送大坑井字街 「靜月」逆境中經營社區健康
  10. $2.5一個土炮「黃罩」 正式投產 黃色經濟圈擴至輕工業
  11. Be Water 的禁酒令 斜槓酒吧老闆一片迷茫
  12. 駿洋邨素食餐廳 等不到黎明
  13. 導師不忘「初心」還兒童愉快的童年 而特首不知道Playgroup是什麼
  14. 疫情下限聚 線上的基督徒生活
  15. K歌小巴踏著「灰色軌跡」 司機高歌自勉
  16. 難以呼吸的現場 記者脫「罩」之日何日來
  17. 離島淪陷 坪洲居民勸港人珍惜寧靜小島
  18. 外遊卡滯銷 檔主「逆風」賣本地卡求存
  19. 小學老師變身口罩採購員 危難中平常心面對
  20. 等待中的自我修練 DSE考生:我的未來包括香港
  21. 「別人恐懼時貪婪」街招提字經紀 分析樓市不死傳說
  22. 此君堯不同彼君堯 黃店Youtuber:光復香港之前先光復自己名字
  23. 港人情緒響警號 斜槓社工用靜觀迎接「第二場」疫症
  24. 其實我是一個演員 舞台劇演員在最壞的時代消毒小巴 
  25. 邊爐家族一度火燒連環船  火鍋黃店老闆外賣自救實錄
  26. 太子雷生春隔籬有間青花亭 建築美食融薈中西做好本土客
  27. 兄弟幫食堂推毛孩料理 抗疫社區自救

陳卓斯

《 誌 HK FEATURE 》 獨立記者
製作、策劃紀錄片,專責《誌》影像報道。

PAYME支持獨立記者

王紀堯

《 誌 HK FEATURE 》 — 獨立記者
專責社運專題、法庭報道、國際人權報道。

返回

日籍攝影師留港半年記錄港人抗爭 「想將香港真實一面傳回日本」

繼續

走進藍絲大門 聽婆婆訴說六月的鸚鵡飛走了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