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呼吸的現場 記者脫「罩」之日何日來

這一年間,手機鈴聲響了又響,螢幕上滿滿都是即時新聞的通知。從反修例風波的新聞到新冠肺炎的最新消息,看的人消化不了,寫的人更加身心俱疲。記者的工作量大增,忙過不停。

消息滿天飛,記者人數比造謠少,記者活在消息封鎖、新聞自由被收緊的大時代,每天都在打仗。

在報館任職醫療專線記者的Wendy說:「可以在這個時代做記者,的確挺難忘。」 遇見同行,筆者不禁感嘆:「難忘到口罩都換了好幾個。」Wendy一笑道:「去年六· 一二包圍立法會,只有一個外科口罩,之後換了N95,八月換「豬嘴」,現在又戴外科口罩。」 記者們,此年彷彿都不能好好呼吸。

入行遇上大時代 新冠肺炎始料不及

Wendy 三年前畢業,職場新鮮人便加入報館做記者,數個月後加入醫療專線。跟著前輩邊學邊做,由技術性的醫療科技記者會、醫委會改革到流感高峰期, Wendy也慢慢開始對醫療新聞略有掌握。踏入2019年,她的工作由各個記者會及會議轉移到抗爭現場。

每天都面對槍林彈雨、火光四起的街道,她經常失眠。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凌晨,她一如既往睡不著,在連登討論區一則貼文「武漢爆疑似沙士」。 她心想:「吓,唔係啊嘛?」,立刻就下載了微博看最新資訊。 網上各種的未經證實的消息令她半信半疑,直到官方公佈有關病毒詳情和數字,她才知道很「大鑊」(大件事)。

病毒一直沒有流入香港。直到農曆新年前,由於Wendy任職的媒體年初一、二都不會印報紙,記者在年三十晚就會放假。然而,傍晚突然就收到消息香港出現「高度懷疑的個案」。「由等放假的心情到突然間高度戒備狀態。一開始和公司同事分工去做,心態是未預備好。」

內地資訊封鎖 記者「和你call」

記者要致電內地相關部門獲取肺炎消息,但內地資訊封閉,記者難以獲取有用資訊。

後來,Wendy的日常就是與內地各個有關部門「和你call」,詢問內地各市的疫情確診個案數字 ,但這個工作好不容易。「聽說深圳和上海有相關個案,打電話去得到的回覆,就是個案不是我們負責的,然後給你另一個號碼,好幾通電話都無法知道實際情況。」資訊封鎖下,她得出一個結論「在內地不會獲得有用資訊 」,唯有等待「官方」的新聞稿和數字。

這種封鎖令人民無法得知最新真實情況,當香港已經「一人一罩」,內地依然有人以不帶口罩為傲,揮一揮新春衣袖跟鏡頭說:「有政府,唔怕!」。疫情爆發初期,Wendy被派去高鐵戰採訪一輛途徑武漢來港的G79高鐵列車上的乘客。她笑言,當日訪問了好些人,有人「相信內地說可防可控」、有人為求自保戴口罩、有人完全不知道疫情的嚴重性,「(武漢肺炎)新聞這麼多都可以不知情,內地可以完全是第二個國度」。

她說,相比內地,香港資訊透明得多,但仍然是「不完美、可改善」。她舉出早前公佈有隔離懷疑個案的大廈名單為例,認為名單上有五千多座大廈,牽連甚廣,但政府「等了半個月才公佈」是太遲,早點交代就可以讓釋除公眾疑慮。

新聞界「Dirty Team」

高鐵採訪之後,Wendy甚少需要「高風險」範圍。她說公司分了「Dirty Team」和「Clean Team」,前者要走訪醫院和爆發疫情的大廈,後者就負責「追消息」和寫稿,而她正正是後者。有攝影師近距離拍攝第一名在港新冠肺炎確診者,體驗「與武漢肺炎的距離」;她負責待在公司「收料」和聽衛生防護中心的例行記者會。對於一個前線記者來說,這到底是大幸還是不幸?

她說,不一定是去所謂的前線採訪才有價值。「反修例很想去現場,因為現場槍林彈雨,又與受訪者有互動,但現在是面對捉摸不到的病毒,不一定要去醫院現場。我有去疫情記者會算不算前線?其實大家在不同的崗位發揮作用。」

無論身在何方,Wendy認為只要在假消息滿天飛的時代裏,做好傳媒的把關和求證工作就足夠。「在資訊大海,我們未必有分辨真假的消息的能力,但不要麻木,我相信見到不尋常的事情要問,問多一兩句不會死。」

Wendy在疫情記者會採訪時寫的筆記。

疫情何時了

新冠肺炎在三月尾殺入傳媒公司,有報館記者和電視台新聞部人員都「中招」,Wendy的公司都有新政策,安排部分記者在家工作。她笑言,當日到高鐵站採訪,自己警覺性都不高,只穿上一件風衣和戴著外科口罩,沒有戴手套和罩。回家後也只是「用水淋一淋」衣物,說著說著,她又頓時想起:「死啦,那一天忘了消毒手機,但我用電話錄音訪問,有些乘客還要沒有帶口罩…」猶幸訪問當天,已經與高鐵採訪日相隔十四天。

不少記者去年都會問:「抗爭何時了?」大半年過去,記者依然在問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肺炎何時了?」Wendy都沒有答案,但她直言:「疫情完結,我一定要在鑽石公主號上打邊爐!」

  1. 疫情下蝸居的哀歌—迫遷、無口罩、收入大減
  2. 復課無期:小六生Yuki獨自填滿紀念冊的回憶
  3. 全球疫情蔓延時 外傭少主心相連
  4. 香港要惜土:復耕農放下鋤頭了Dirty Team
  5. 靜聽維港海浪的藥房老闆:內地客如 「恐龍絕跡」
  6. 政府架空議會 沙田素人區議員:香港根本談不上一個『贏』字
  7. 本地菜需求增 農夫周思中:「希望讓香港泥土越種越靚」
  8. 媽媽新主意 縫紉布口罩給女兒擺檔
  9. 本地鮮菜直送大坑井字街 「靜月」逆境中經營社區健康
  10. $2.5一個土炮「黃罩」 正式投產 黃色經濟圈擴至輕工業
  11. Be Water 的禁酒令 斜槓酒吧老闆一片迷茫
  12. 駿洋邨素食餐廳 等不到黎明
  13. 導師不忘「初心」還兒童愉快的童年 而特首不知道Playgroup是什麼
  14. 疫情下限聚 線上的基督徒生活
  15. K歌小巴踏著「灰色軌跡」 司機高歌自勉
  16. 難以呼吸的現場 記者脫「罩」之日何日來
  17. 離島淪陷 坪洲居民勸港人珍惜寧靜小島
  18. 外遊卡滯銷 檔主「逆風」賣本地卡求存
  19. 小學老師變身口罩採購員 危難中平常心面對
  20. 等待中的自我修練 DSE考生:我的未來包括香港
  21. 「別人恐懼時貪婪」街招提字經紀 分析樓市不死傳說
  22. 此君堯不同彼君堯 黃店Youtuber:光復香港之前先光復自己名字
  23. 港人情緒響警號 斜槓社工用靜觀迎接「第二場」疫症
  24. 其實我是一個演員 舞台劇演員在最壞的時代消毒小巴 
  25. 邊爐家族一度火燒連環船  火鍋黃店老闆外賣自救實錄
  26. 太子雷生春隔籬有間青花亭 建築美食融薈中西做好本土客
  27. 兄弟幫食堂推毛孩料理 抗疫社區自救

王紀堯

《 誌 HK FEATURE 》 — 獨立記者
專責社運專題、法庭報道、國際人權報道。

返回

K歌小巴踏著「灰色軌跡」 司機高歌自勉

繼續

離島淪陷 坪洲居民勸港人珍惜寧靜小島

最新

【聾人求診記】疫情間我患上驚恐症、患癌

鍾志強慘劇揭示聾人在醫院應診與住院的溝通問題,當中醫院手語傳譯服務安排、家人陪診的角色、視像傳譯的必要性均需要更多討論。《誌 HK Feature》找到曾患情緒病的聾人,兩位受訪者均透過手語傳譯員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