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老師變身口罩採購員 危難中平常心面對

小學老師 Ting Wan 在家教學,反而多了親子時間。(關震海攝)


Ting Wan 是小五中文科老師,是一位媽媽,也是個普通小市民。自從一月底,她就跟大部份香港人一樣,每天盯著電視新聞、「轆」著Facebook (FB),心情一天一天往下沉。網上訂購口罩,研究口罩標準,什麼歐盟標準「EN14083」、「BPE」(細菌過濾率 )、「PFE」 (顆粒過濾率)|「VPE」 (病毒過濾效率), 「採購」口罩新手 Ting Wan 也琅琅上口。新年之後,全城鬧口罩荒,Ting Wan 為香港醫護的裝備擔憂;為長者排隊輪口罩而憂心;為每天出街上班急需口罩的打工仔多設想。作為小學老師,無奈在家用電腦隔空教學,危難之時,她認為生活上一切的不完美,也應該盡量「正面樂觀面對」。

採訪:陳零(Grace Chan)
攝影:關震海

「我由始至終都不缺 (成人) 口罩,因為有家姐給我澳洲口罩,只是後來疫症爆發,身邊不少朋友都說買不到口罩。」她從新聞得知醫護準備罷工,情緒有點低落,「有朋友是私人執業醫生,說團購也入不到口罩。」她開始不停上網搜尋口罩:「覺得好荒謬,政府怎會連基本 (數量) 的口罩都沒有,香港明明有少少 (CSI 口罩),但看著議員怎樣問,(政府) 都可以不交代。」等政府打救,不如自救。她決定自掏荷包訂購口罩捐給醫護:「眼見疫情愈來愈嚴重,醫護是在照顧我們,怎能連他們都沒有口罩?政府實在做不到事,不如自己看看有無方法找到口罩,希望買到高質素的 (口罩) 捐給醫護。」她說自己尚有經濟能力,最初預幾萬元訂口罩。

重要時刻 發揮 Google Translate 的功能

Ting Wan 在 FB 看到有人留言說在印尼買到口罩,碰巧她有親人在當地,就請她幫忙買,但總是撞板。「原來親人沒買過口罩,不懂得揀,最初買的都不合標準。」她索性到印尼口罩網站,逐個品牌看:「我不懂看印尼文,就用Google Translate。譬如口罩的印尼文是Topeng,逐個品牌看規格,然後上網 Cap 圖叫她去買。」她笑著說,跟那位印尼親人只用 Whatsapp 溝通,來來回回,全是關於口罩規格,又請親人現場拍片給她驗證。

新年之後,Ting Wan 不斷研習口罩的知識。

她還上網找了一份齊備各地口罩標準及測試方法的文檔,「BFE (防飛沫) 不少是99,香港基本也有95。」她家中還齊集各地的口罩,指著一盒歐洲口罩:「歐盟標準是EN14083,這盒就有寫;台灣是 CNS14774或CNS14775,香港甚少人研究台灣口罩,因為無出過口,我這盒是台灣朋友寄來的,兒童口罩就要最少 KF80 ……。」經此一「疫」,她還多了新的身份 — 口罩採購員。

觸到口罩的一刻 內心激動

終於,在農曆年假前,她收到第一批印尼口罩,也記不清是訂了六十包,還是八十包 (每包50個、沒有包裝盒)。「那段時期,上FB見到人說收到口罩心情激動,我收到第一批時都好激動,因為聽說會被偷又會不見。」回想當日的忐忑不安,笑中有涙。「這批口罩也經過測試的,當時未學識火燒中間那層,只用水測試面層是否防水。」雖然沒有包裝盒,但也有說明是BFE98,符合標準,又因為疫情未爆發,連運費每個僅一元,「留了一包給自己,過年時分派給朋友,之後就想再訂第二批,但那批已經加到三元一個。」

二月至三月,有質素的口罩成為了網上搶購的對象。

當時,疫情全球蔓延,「有個朋友是社工,得到捐款買口罩,就試在印尼再訂了兩萬個,但印尼疫情比香港更嚴重,每個升到五元,訂了也出不到關。」Ting Wan提到,印尼突然封關,口罩來不了香港,但堅持將那些口罩在當地派發。此路不通,Ting Wan 未有氣餒,就每天到FB 不停「兩盒 thx」。「我自己Home Office,又少外出,口罩都夠用,但有朋友因為要上班,每天要送女兒給媽媽照顧,花近四百元買兒童口罩,真是很大負擔。」她不停的「兩盒thx」,居然有天收到電話:「說我之前登記成功,七十五元一盒,問我要不要,我買了就送給那位朋友。」

樂觀面對 多為需要的人著想

她坦言,看著老人家也要通宵排隊搶購口罩,甚至連醫護都缺口罩,曾經情緒低落:「有天讀了 (精神科醫生) 曾繁光一篇文章,不少人在這期間復發,覺得好焦慮,有強迫症的,更把手洗到爛。」她說那是對自己的提醒:「應該盡量正面樂觀,病毒是靠飛沫傳播,如果病患者向著自己打噴嗤,那只好認命了;口罩是一種保護,我們不是醫護,又少外出,用布口罩也可以的,記緊不要觸摸口罩。」 於是,她每天瀏覽 K Kwong的FB,學習口罩知識和訂了布口罩給自己和兩個就讀小學的女兒。

Ting Wan 的兩個女兒沒有上學,在家的生活不顯得太悶,兩姊妹跳跳紮之餘,學習做家務自理。

四出撲口罩的同時,Ting Wan 和兩個女兒都面對學校停課。「停課初期,老師輪流回校當值,每星期回校一兩天,學校也拍了短片,讓小朋友上網學習,但考慮到未必每個家庭都有電腦設備,所以也不是強制性。」來到四月,何時復課仍是個未知素,「假如直到暑假都不會復課,那前後(停課) 就半年,那麼學習就需要調節。」

網上上課學童不專心 勉強不了

她學校自從復活節假期後,開始每天用Zoom 上課四十分鐘,中英常數輪流上:「一定有限制,始終互動和對小朋友的觀察不那麼直接,小朋友專注力有限;也有的開頭開了鏡頭,到後段想鬆一鬆,不讓老師看見樣子也有的。」 她說明白家長的憂慮,但也要接受這個生活模式。「小朋友能做到多少便多少,不要太勉強,別做成心理壓力。」家長多了時間在家,她說也是難得的親子時間:「我會讓兩個女多看書,午飯後輪流洗碗、收衫,學習自理。」

Ting Wan 認為,不常出街 的人可以選擇布口罩,將口罩留給有需要的人。
  1. 疫情下蝸居的哀歌—迫遷、無口罩、收入大減
  2. 復課無期:小六生Yuki獨自填滿紀念冊的回憶
  3. 全球疫情蔓延時 外傭少主心相連
  4. 香港要惜土:復耕農放下鋤頭了Dirty Team
  5. 靜聽維港海浪的藥房老闆:內地客如 「恐龍絕跡」
  6. 政府架空議會 沙田素人區議員:香港根本談不上一個『贏』字
  7. 本地菜需求增 農夫周思中:「希望讓香港泥土越種越靚」
  8. 媽媽新主意 縫紉布口罩給女兒擺檔
  9. 本地鮮菜直送大坑井字街 「靜月」逆境中經營社區健康
  10. $2.5一個土炮「黃罩」 正式投產 黃色經濟圈擴至輕工業
  11. Be Water 的禁酒令 斜槓酒吧老闆一片迷茫
  12. 駿洋邨素食餐廳 等不到黎明
  13. 導師不忘「初心」還兒童愉快的童年 而特首不知道Playgroup是什麼
  14. 疫情下限聚 線上的基督徒生活
  15. K歌小巴踏著「灰色軌跡」 司機高歌自勉
  16. 難以呼吸的現場 記者脫「罩」之日何日來
  17. 離島淪陷 坪洲居民勸港人珍惜寧靜小島
  18. 外遊卡滯銷 檔主「逆風」賣本地卡求存
  19. 小學老師變身口罩採購員 危難中平常心面對
  20. 等待中的自我修練 DSE考生:我的未來包括香港
  21. 「別人恐懼時貪婪」街招提字經紀 分析樓市不死傳說
  22. 此君堯不同彼君堯 黃店Youtuber:光復香港之前先光復自己名字
  23. 港人情緒響警號 斜槓社工用靜觀迎接「第二場」疫症
  24. 其實我是一個演員 舞台劇演員在最壞的時代消毒小巴 
  25. 邊爐家族一度火燒連環船  火鍋黃店老闆外賣自救實錄
  26. 太子雷生春隔籬有間青花亭 建築美食融薈中西做好本土客
  27. 兄弟幫食堂推毛孩料理 抗疫社區自救

陳零

HK FEATURE 誌 — 獨立記者
PAYME支持獨立記者

關震海

HK FEATURE 誌 — 獨立記者/ 創辦人/主編|國際人權報道、專責《誌》日本社會專題、《誌》責任編輯

返回

懸在頭上的政治紅線 《頭條新聞》主持曾志豪:只有香港人是我老闆

繼續

等待中的自我修練 DSE考生:我的未來包括香港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