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三月二十四日提出修例,禁止全港約八千六百間食肆、酒吧或領有酒牌售賣和供應酒類飲品的餐廳賣酒,當中原因,林鄭月娥這樣解釋:「很多時候在酒吧就是脫下口罩,喝酒傾計,如果飲醉少少就會有一些親密行為,增加交叉感染風險。」
採訪:王紀堯
攝影:陳汝輝
此言一出,全城嘩然。位於大角嘴的酒吧「和吧」老闆Tan 和 Jacky 無奈說:「全港懂廣東話的人都會想笑,其實飲支水都可以有親密行為。」 老闆苦笑說,開業以來在酒吧飲到有醉意的人固然有,但「始終香港人都是內歛一點。」
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上提出修例後, Tan 和 Jacky的電話響過不停,客人紛紛問是否不能繼續營業。他們徵詢律師意見後才得悉修例需經過立法程序,不會即時生效。但Jacky指,政府的說法誤導了市民,「大家很快以為沒有酒飲」。Jacky雖然即時在店舖的社交網頁上澄清,但當日生意額直插九成。
「擠牙膏」推行 如判死刑
政府提出「禁酒令」之後,業界反對聲音一面倒,連行會成員也在電台表態不贊成「禁酒令」,數日後政府就改為推行「禁聚令」,食肆以至所有公眾地方,禁止四人以上聚集。 數日後,食物及衞生局又公布,鑑於多個確診者曾到不同酒吧,四月三日下午六時起關閉售賣或供應酒類的場所,即酒吧及酒館,而食肆及會所純提供酒類的相關範圍亦需關閉,為期十四天。
由二十四日政府提出「禁酒令」計,直至四月三關閉酒吧,前後只是將「禁酒令」延遲了十天,十天之後,一樣判酒吧「死刑」。Tan 和Jacky直言,明白有關措施有助抗疫,但政策如「擠牙膏」,他們建議倒不如一刀切,將全部食肆關閉十四日。
「今天關酒吧,然後街市有確診,之後街市又關門嗎?」

法例刊憲後翌日生效,來不及好好預備,「和吧」數天前已訂購的肉類和開封的啤酒都需要棄置。他們說:「早三日通知,其實已經足夠。」無奈倉促推行抗疫新政策,法例存在灰色地帶,讓他們無所適從。到底如果界定「主要賣酒」?酒類和食物的比例是用消費額還是數量去劃分?如果廚房在提供酒類的相關範圍可否使用? 「政府這些指引都這麼模糊,執法者如何執法?我們擔心執法也是『亂來』。」
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禁聚令」生效後,有報道拍攝到多間「黃店」被警察及食環署大舉巡查,連排隊外賣的市民也被截查,令市民質疑執法人員執法的標準不一。「和吧」牆上貼滿了與抗爭有關的字句和放滿了相關的裝飾,立場鮮明。生意艱難,他們想了種種繼續營業的可能性,他們還是覺得不要「搏」(冒險) :「酒牌始終都是警方發,是有點怕的。」
回憶高歌《願榮光歸香港》 眼泛淚光
去年六月,香港爆發反修例風波,緊接新冠肺炎,對於門市老闆來說是倒霉的一年。 「和吧」開業日期剛巧是六月十日,是香港人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百萬人上街的翌日,他們指並不是刻意擇日,而是早在年初籌備。機緣巧合下,酒吧在動盪的季節中開業,但生意卻沒有受到影響,也順理成章成為了一些「同路人」的聚腳地。

Jacky在反修例運動前曾經是「港豬」,運動後開始關心社會,了解政治。「就像我一樣,香港人醒覺了,一早已經不信政府,就會自救。」 倆小口談起在酒吧座無虛席的時光時,都眯起了雙眼,Tan說:「我驚我講到喊(哭) 。」他們在酒吧經歷過最好的時光,也有感概萬分的時分,短短不足一年,記憶載滿一個個掛在牆上的啤酒瓶。
「氣氛好時,大家縱然互不相識,一齊唱《願榮光歸香港》,一齊叫口號,不開心就是知道有客人被捕,甚至不見了,也試過收到遺書⋯⋯。」
訪問當天,店內空空如也,客人不再濟濟一堂,只有兩隻小狗「梅菜」和「肉餅」在店內亂走,與昔日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景象彷如隔世。
斜槓老闆 見招拆招
Tan 和Jacky 是酒吧老闆的身份以外,也是婚禮攝影師和化妝師。 Jacky一談到這個話題,便立刻搶答:「酒吧停十四日, 我化妝(的工作)停了一百五十一日!」 受到疫情影響,不少婚禮延期、甚至取消。每年七、八月也是生意淡季,他們已安排到外地拍攝婚紗照的工作,因全球的疫情擴散而取消了。

訪談最後,我們談談生意,也談談香港社會,Tan說大半年前開始在抗爭現場充當義務記者,同時也是婚禮攝影師和酒吧老闆,Tan說:「做婚紗攝影是生活;酒吧是興趣;前線記者是公義」。大型抗爭活動不再頻繁,疫情下攝影師和酒吧的工作也要叫停,前路一片迷茫,Tan說:「最重要知道自己要做甚麼, 如果不行我們都要想方法,香港精神最厲害就是拆解難題。」
醫學界預期,疫情會持續好至秋天、甚至年底,「和吧」有沒有最壞打算? 他們堅持不會輕易決定結業,希望繼續與業主洽談減租事宜,甚至計劃轉型,「不賣酒,轉做定食囉。」 筆者完稿之際,政策又有變卦。政府宣布,延長有關規例至四月二十三日。面對「突如其來」的消息,他們坦言「不知所措」。即日晚上,他們決定兩日後重開,清楚說明店內佐餐不佐酒,又推出新的套餐吸引食客。這次「轉型」,希望是他們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