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嚴懲公開教職員錄音停學一年  被罰學生:這是殺雞儆猴的高壓手段

戴嘉平於9月28日默站紀念雨傘運動遭校方阻止,他正面臨紀律處分。 (《誌》資料圖片)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前內閣「滄溟」公開與校方會面的錄音,會上有教職員公然恐嚇學生:「你打我一拳,我一定踢番你一腳」。這段錄音不但令校方蒙羞,亦令4名學生面臨重罰。

據悉,兩名涉事學生被罰停學1年,還需定期交「反思日記」及向「特定的受影響人士」寫道歉信。被罰學生開腔對指,預計不到如此重罰,一時間不知所措;當初只為揭校方真面目,卻換來「報復式」懲罰,因此對校方徹底失望。

身穿黑色T-shirt的戴嘉平除了在掛上黃絲帶,亦在背面寫上一張、「學站唔畀我哋派,你哋願意拎嗎?」「Freedom is NOT People sacrifice & paid Free (自由不止是人們犧性和免費)」白紙。(讀者提供相片)

受罰學生需提交「反思日記」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前內閣「滄溟」於4月上任不足兩星期遭匿名投訴指政綱「不符合社會的標準和價值觀」以及網上宣言有內容失實和誇大。校方其後裁定投訴成立,紀律處分4名學生,最終所有學生會成員被處分及集體總辭。

其後,「滄溟」會長、外務副會長及外務秘書於5月上載一段校方代表與學生會成員會面錄音,一名校職員在會議說:「你哋(內閣)可以有很多抗爭,但你記住一樣嘢,你打我一拳,我一定踢番你一腳,咁樣搞落去,學生會就好慘,當然我都好慘。」 據悉,上述發言者是浸大學生事務處輔導長霍廣賢,其後校方要求學生會成員在社交媒體刪除錄音,不得流傳。

據《香港獨立媒體》報道,4名涉事學生於周二收到電郵,一人被罰 80 小時校內服務、一人被罰停學一學期、兩人被罰停學一年,將於下學期生效。3名學生停學期間,除了要見學校心理輔導員,定期提交「反思日記」(reflective journal);4人須在收到懲處結果後14個工作日內,向「特定的受影響人士(specified affected persons)」撰寫電郵道歉。浸大至今沒有正面回應有關懲處的細節。

戴嘉平向記者指周二收到停課通知,情緒一度未能平伏。 (《誌》資料圖片)

受罰學生戴嘉平:對校方徹底失望

前學生會外務副幹事長戴嘉平周三(25日)在個人的社交平台以「我被停學了」為題發文。帖文指當日公開錄音只為揭校方真面目,停學處分是「純粹為報復提出問題嘅學生」。戴嘉平又透露,當日校方沒有要求保密,公開錄音亦沒有違返學生行為守則。

記者聯絡就讀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2年級生的戴嘉平,他起初用文字訊息回覆「花了很多時間整頓情緒」,之後他接受訪問透露校方要求被罰學生「保密」事件,因此不能透露詳情。他形容停學的懲罰是「殺雞儆猴的高壓手段」,但今次不打算上訴,「上次我也曾上訴,但最後改變了甚麼,甚麼也沒有改變。」

戴嘉平指出,紀律處分並沒有透明度,不知校方委派哪位教授、學生當委員,亦不知今次重罰的理由。除了公開錄音一事,戴嘉平還要面對928默站派黃絲帶的紀律處分,他說可能利用停學一年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暫時未有頭緒,但父母對停學一事感到驚訝又擔心。

戴嘉平表示曾經掙扎應否發言,但對於停課的處分,依然不忿:「如果你想別人不記得這番言論(你打我一拳,我一定踢番你一腳)最好的方法便是不要講,講出來便一定有成本。」此外,他又質疑,停課是否合乎大學教學原則,「任何處分的最終目的,學校一定不只為了警告學生,而是教化學生。不讓他讀書,是不是真的可以教化學生呢?」

剛過去的浸大入學資訊日,浸大學生會發帖文批評,校方在未有諮詢學生會的情況下,擺放資訊日的展板遮蓋民主牆。(浸大學生提供)

要求學生簽「保密協議」 成「封口」手段

翻查資料,2018年學生會前會長劉子頎、中醫系學生陳樂行因不滿普通話科合格率太低,聯同十多人佔領浸大語文中心8小時。當年二人只是被停學8日及1個學期。據悉,學生處分最終交由校長衞炳江決定。前任理工大學常務及學務副校長衞炳江於2021年,在2019年理大圍困事件中多次進出校園,對學生以示關心,他亦曾向傳媒指會體諒學生的激情。

近年記者處理大學處分學生的新聞,校方均要求學生在會面前簽署「保密協議」。2020年11月,城大城市廣播候選內閣「澄映」於網上發布二次創作歌曲《找郭位》,諷刺當年不見蹤影的校長郭位以及封鎖校園的城大校方。有學生其後被校方紀律處分,有份參與處分會議的時任城市廣播會長及時任幹事會署理會長被要求簽署保密協議,接受傳媒訪問時亦拒絕透露會議內容,甚至無法透露受處分學生的身分。

返回

施政報告2023 ——《廿三條》2024年完成立法  成立跨局「愛國教育小組」

繼續

亞洲善待動物組織快閃示威  抗議H&M銷售「殘酷羽絨」

最新

【聾人求診記】疫情間我患上驚恐症、患癌

鍾志強慘劇揭示聾人在醫院應診與住院的溝通問題,當中醫院手語傳譯服務安排、家人陪診的角色、視像傳譯的必要性均需要更多討論。《誌 HK Feature》找到曾患情緒病的聾人,兩位受訪者均透過手語傳譯員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