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至今,香港人身邊總有一個親友移民,離別的除了人,也有主人努力帶寵物舉家「移民」。2020年至今,香港人身邊總有一個親友移民,離別的除了人,也有主人努力帶寵物舉家「移民」。
有次餐廳只有零星客人,不禁令人擔心佔地千呎的餐廳,在這時期是否能撐過來。老闆娘羅頌恩(Gladys )有十一名員工,他們大部分是聾人、弱聽或是有特別需要的人士。Gladys 說,「籽樂一定是告急,而大部分告急,都是他人幫我告急」,籽樂沒有打告急牌,是因Gladys 很怕「其實有人比我還要慘」。
「濃姐石磨腸粉」座落在佐敦上海街,店鋪名稱讓人想起老字號腸粉店,筆者以為有老師傅操刀整腸粉,但走進濃姐石磨腸粉,只見身形魁梧的男店主Johnny熟練地拉腸粉,不消數分鐘,就做好一盒熱騰騰的腸粉,女友K
合發茶餐廳康先生(Eric)最近更逆市而行,在尖沙嘴山林道開設另一間新的西餐廳「Plan B」。老闆Eric 進化合發茶餐廳的「藝術氣息」,在新店掛上壁畫。這次是一副西洋油畫。畫中更有香港人熟悉的元素,包括獅子山、傾斜的鐘樓和香港民主女神像的身影。背景用色暗沈,有部分更畫出煙霧彌漫的感覺,也讓不少人看出共鳴。
當旺角不再旺,當區的小店如何守?疫情反覆,政府防疫措施後知後覺,民不聊生。聖誕節面對晚市堂食禁令和二人限聚令,大家開始出現抗疫疲勞,街上人流比前幾波疫情為多,然而似乎也難以扶食店餐廳一把。 七月遷往新
“ 在大角咀埃華街、角祥街交界的十字路口,面向七十年代落成的大同新邨、還有千禧年代落成的君匯港,在新舊交錯的地段,老街坊想買高檔生果,步入一式一樣的超市是「唯一選項」,還有沒有其他選擇?去
大角咀利得街,兩旁雲集六十年代入伙的舊樓,地舖車房、洗衣店及雜貨舖等地區小店,環繞新開的酒店和私人住宅連大企業商場,在這個旺角、太子與奧運交界,新舊建築並立,新一代活在舊區,自成一格。老街道一隅,「匯
在旺角E2出口轉入女人街,平日熙來攘往的旅遊購物區,今日逛排檔,行十步便「吉」兩檔,有時更出現大批PTU 在大街戒備,令氣氛更添蕭瑟。本周中,新冠肺炎疫情第四波殺到,壞消息令各行各業意志消沉。疫情無限
文:黃妍萍(香港農業3.0項目研究團隊成員) 圖:團隊成員、Winnie The Farm、友好提供 仍很記得小學時的常識書印着幾格菜田照片,旁邊寫着:「本地菜供應只餘2%。」那時只覺這都是正在消逝的
2020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七月中第三波疫情突襲,政府一度禁晚市,公眾還要面對望不到盡頭的限聚令,抗疫之日何時了。百年前,鼠疫禍港,英殖民政府建公共浴室齊心抗疫。百年過去了,當全世界的公共浴室在歷史巨
遷戶荃灣 田嘢:香港不能沒有農業
田嘢是提倡「社區支持農業」的組織,由「港嘢」延伸出來,負責人浩盈和Nicole於2017年推行「田嘢」共購計劃,一直致力與本地農友及生產者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並成為他們與市民之間的橋樑,既幫助本地有機農
置身於旺角荔枝角道與塘尾道交界的三角形地段,屹立一座近九十年歷史的戰前唐樓──雷生春堂(下稱雷生春),其設計既具古典意大利建築特色,頂層外牆同時嵌有雷氏家族留下的中藥店號石匾。雷生春堂歷史悠久,九巴創
新冠肺炎於新年爆發,年初二「打邊爐家族」共晉火鍋後,家族十一人連環確診武漢肺炎,牽連本地火鍋店生意直線插水。專吃牛肉的616牛肉火鍋專門店店主程俊豪(Ken)憶述當時新年伊始,最慘淡的晚市只有一枱客,
撰文: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註冊社工 彭綽婷 香港報業自開埠初期,已發展得相當蓬勃。當時的香港由漁港轉為自由貿易港,報導主要以商業消息為主,例如出入口貨物種類、價格、船期和航班資訊等,方便對外貿易。
談起北角,不少人隨即想起電車穿梭春秧街菜市場的獨特景象。春秧街於1933年由政府刊憲定名,最初的二十年並未有電車駛過,直至1953年,電車軌道由銅鑼灣延長至北角,並將總站改設於糖水道(Tong 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