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由1月開始肆虐,確診數字過萬,在「清零」與「與病毒共存」的抗疫政策之間,政府選了前者。防疫措施一再收緊,禁晚市至4月20日,未來兩個月看不到將來,食肆苦不堪言,小食店更在結業邊緣。本月(2月)24日實施「疫苗通行證」,無打針者在商場門前止步,令平日車水馬龍,人流如鯽的重慶大廈變成一座「死城」。兩間小食店向《誌》透露札根香港多年,政府防疫政策朝令夕改、資訊混亂,今日的生意已直插谷底,撐無可撐,正計劃結束多年的心血,更有東主不排除攜幼舉家告別香港回鄉求生。
收聽 深耕廣播道 PODCAST by 誌 HK FEATURE香港不少飲品店、小食店以「食物製造廠牌照」經營,在第一輪防疫抗疫基金得到支援後,「食物製造廠牌照」在第二至第六輪防疫基金下一直被剔除在外,未能得到政府支助以解燃眉之急。分別在重慶大廈營運15年及3年的小食店東主Mr Shah及Tess指,如仍未能獲得援助,將會在兩個月內結業。
Mr Shah由巴基斯坦來港26年,自2007年起於重慶大廈營運印巴小食店,他慨嘆如未能獲得政府任何援助,小店只能兩個月,「2019年底疫情開始到而家幾年,2021年9月都跌得(生意)好多,但而家情況係最差最差。」

疫情未見盡頭 小食店東主無以為繼
第五波政府收緊政策,尖沙咀市面人流大減,Mr Shah的小店由上年每天150人光顧,下跌至每天只有30個客人購買食品,「有30人已經好開心,以前一日生意可以超過一萬,而家二千蚊左右。我哋減咗一半員工,得返五個員工。但我哋無辦法,減到最低成本都追唔返啲生意,佢哋都只能夠understand。」
月付二萬元租金,Mr Shah對食物製造廠牌照經營不被政府支援計劃涵蓋感到驚訝(surprised)。他指第一輪的防疫抗疫基金曾包含「食物製造廠牌照」,「我哋都係賣食物嘅行業,點解一啲牌就有一啲牌就冇?我都好surprised。其實唔只係重慶大廈,其他食物工廠都蝕緊,全香港嘅人都suffering(受害中),我都唔知政府點計劃。」

Mr Shah指,政府如提供租金援助,不需大額資助,只需按最少持牌處所面積,一次性補貼兩萬元,已延續小店壽命,等待疫情好轉,「今次唔次2003年沙士,當時嚴重但好快就完到。但而家一波未完又一波,根本睇唔到未來,睇唔到完結一日。」
「政府係專業人士,佢哋要有計劃,但唔知點解政府可能係漏咗我哋,再係咁樣就要閂門(結業),最多撐多三個月玩完。執咗可能我去搵工,再唔得就返鄉下,有五個細路,都要食飯。」
清真寺被迫關閉 重慶大廈人流大減
同在重慶大廈開業四年非裔的Tess來港20年,她是首位向前區議員尋求協助的店主。她指2019年開業時生意不錯,本地人及中國遊客都愛吃他們的菜式。不過疫情影響下,她留意到即使是外賣生意亦大幅下跌,因過往不少穆斯林在清真寺崇拜後,會到訪重慶大廈購買食物,但現時清真寺被迫關閉。目前,她正在繳交三萬元月租,她指「總體營業額下跌了75%。food panda及deliveroo的生意大跌。」

防疫政策變幻莫測 店主不知已實施「疫苗通行證」
對於少數族裔來說,官方的防疫資訊變幻莫測,難以跟從。Mr Shah提到,如前油尖旺區議員陳嘉朗沒有Whatsapp通知他們有餐廳負責人需要掃描顧客的「疫苗通行證」,整棟重慶大廈的小食店及餐廳東主也不知為「疫苗通行證」作甚麼的準備。
收聽 深耕廣播道 PODCAST by 誌 HK FEATURE另外,Tess不滿為何政府需要店主執行「疫苗通行證」,卻不提供相應的電子設備,「現在經濟已不景,我又需要花多幾百元去添置手機掃描食客的QR code?基本就沒有幾多位客人光顧。」

失去地區樁腳 資訊無法流通
前油尖旺區議員陳嘉朗指他在任期間負責為重慶大廈不同的店主填寫防疫基金的申請表,故此知道在第六輪「防疫抗疫基金」下,「食物製造廠牌照」再次不被涵蓋在內,「佢哋都問我『吓!今次又無我?』,我都話無辦法,而家少咗個身份幫大家,唯有講出嚟,睇下有無人關注。」於是,他再次以個人身份接觸苦主。
收聽 深耕廣播道 PODCAST by 誌 HK FEATURE陳嘉朗認為,民政署以「交功課」形式,「做咗就算」,「唔可以好似區議員咁,花時間去同人溝通」,區務停擺,區內消息傳播緩慢。他指,其實在港少數族裔之間有緊密連繫,當消息成功地傳播給一少撮少數族裔,他們便會幫忙把訊息傳開去,「你諗下,入到竹篙灣,點會有少數族裔語言嘅援助,無人會諗要派個識烏都語嘅人去協助下,其實諗下都sad,而家入面都有人零星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