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眾裏尋書 圖書館下架書書展有售 資深讀者、居英港人回流撐獨立出版

/

第33屆香港書展周三(19日)在香港會展開幕,為期7天,是放寬疫情措施後首個書展。《港區國安法》落實以來,政治書籍幾乎絕跡書展,近期公共圖書館亦下架大量「敏感」書,但據記者現場觀察,被視為較「敏感」的書籍仍然在書展發售。有居英的留學生特意回港到書展撐獨立出版社;亦有資深書展書迷眼見書籍種類驟減感可惜。

書商:不擔心出售下架書會「違法」

早前被香港公共圖書館下架、由資深傳媒人區家麟撰寫的兩本旅遊散文集《潮池:浪遊二十國度的故事》及《他他巴:走在絢麗與荒涼》,亦在出版社「藍藍的天」攤位有售。在書展現場,記者發現較「敏感」的書籍,包括由前《眾新聞》創辦人之一楊健興所寫的《眾裏尋真》、前港督彭定康的著作《香港日記》、以及吳靄儀的《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等。

資深書展書迷表示,書展的書籍種類減少,感到可惜。(關震海攝)

參展出版社「藍藍的天」總編輯伍自禎表示,對書籍在中央圖書館下架感到失望,但認為事件對他在書展的銷量沒有影響,加上政府在下架相關書籍的時候亦曾表示不會禁止書籍在市面售賣與流通,即使書籍下架一年後,仍然能夠在獨立書店上找到。伍自禎:「政府當時也說,可在書店買,我們一直在書店發售,可以在書展賣,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我不覺得區家麟的《潮池》及《他他巴》有任何特別,我們現在出版已經很嚴謹,我們也看過有沒有特別敏感的內容,但題材是否敏感便因人而異。」

貿發局早前表示,不會預先審查書籍,亦無「禁書清單」,只要書籍符合香港法律均能展出。資深大律師、行會成員湯家驊亦稱香港沒「禁書」,康文署亦非法庭,不認為買賣「下架書」會有法律風險。

「復常」後首個書展,入場人數比往年多。

資深讀者:失去「壹傳媒」專區感心痛

在書展現場,較年長的讀者Joe,拿起拐仗走到「藍藍的天」專區,選購區家麟的新作《亂流》。她說自己由1990年首屆書展開始,之後每年也來書展,她看書的種類很雜,每次花約2000港幣買書,去年她便買了60本書。

Joe說,眼見書籍種類愈來愈少,她覺得好可惜,「壹傳媒」專區失去了更令她心痛,「我知道吳靄儀,幾個作家都被禁,無端端下架,幸好還可以在民間買,我亦在保存他們的書籍。」

另外有已舉家移英兩年的高中生Matthew,今次放暑假回港,特意來書展觀察,也順道支持本土出版社,「我一直在行,想看看有沒有一些比較『踩界』的書籍,現時可能政治環境比較危險,不能直接說出來。」

就讀中文系的大學生Samuel留意到自從2019年之後,政治類文學比往屆少,不過仍在部分參展商見到相關書籍,如《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等。他今日希望到書展購買文學類新書,並購入昆德拉的《可笑的愛》,又指現時愈來愈少人閱讀書籍,「購買多點書籍比較好,將來可能全部會變成電子書。」

區家麟表示,康文署應解釋為何將他兩本有關遊記的書籍下架。

區家麟現身書展 希望圖書館解釋下架原因

資深傳媒人區家麟(19日)昨午5時許亦有到「藍藍的天」出版社攤位,為3本書籍《潮池》、《他他巴》及《亂流》簽書。

提到當中兩本旅遊書籍被公共圖書館下架一事,他坦言沒有太大感覺,只是對做法感到奇怪,「之前在三中商與公共圖書館都有上架,公共圖書館甚至曾經邀請過我做演講」。

他認為康文署此舉剝奪了大眾接觸書籍的機會,亦違反了他們聲稱跟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會作政治審查」的理念。他認為,社會貧富懸殊,「唔係個個人有錢買書」,香港作為一個關注人民福祉的地方,能夠讓不同財政狀況的市民都可以在圖書館接觸到不同的書籍才是合理的社會。

郭穎琳

2023年度實習記者

返回

【七一立會案】《熱血時報》馬啟聰與同事入立會採訪2小時 稱黃洋達有提供工作指引 控方不質疑採訪工作

繼續

What is 「旁聽師(sit-in expert)」?旁聽是另類退休人生 二次人生不想麻木下去

最新

社工劉家棟顫抖中前行:社工角色是打破鐵腕的人

社工在抗爭現場支援被捕人士,減低市民受到不必要的武力對待,在衝突現場的社工意志堅定,清楚自己的角色,暴力一旦升溫,社工不能再做緩衝的角色。可是,政府一直沒有明言社工在抗爭現場的角色,社工劉家棟被控阻差

港人情緒響警號 斜槓社工用靜觀迎接「第二場」疫症

Molly早於2009年便開始修習靜觀,並在2015年取得了基礎導師資格,故現時她在熱線兼職的同時,與不同的院校、機構合作,教授靜觀。之前的工作為她儲下不少人際網絡,剛開始「自由人」的生活時接工作不太難。然而,今年初武漢肺炎疫情爆發時,Molly的自僱工作因而停頓,直至近月才重回正軌。一場疫症,人在家,靜下來,逼使不少香港人「提早」面對退休式的生活,面對過去接近一年社會運動的糾結。疫症之下,Molly 在逆市中忙不停,一連十週的課堂也有過百人報名。靜下來,深呼吸,Molly 說:「香港人害怕自己焦慮,成為了另一種焦慮;很多人都問:『何時回復正常』,但疫症是不會完的,我們要學會接受世間的New 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