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還有統一發布資訊的能力?   在資訊黑洞之中,我們還可以做甚麼

/
在黑雨水浸的清晨,黃大仙女童澗水而行,趕著回家。(KH攝)

經歷2022年第五波之後,加上今次香港世紀水浸事件,再次印證香港政府的資訊透明度已經不如以前。在周五(9月8日)凌晨政府已發布了4次新聞稿,呼籲僱主要「參考」8號風球的做法。的確,政府有發出過新聞稿。

過往政府發布新聞稿,主要靠主流媒體「轉載」,向外界公布、傳遞訊息,新聞稿才能做到統一發布訊息。這情況建基於有多個獲公眾信賴的主流媒體,作為一個政府轉載的平台,再交賦予電台Phone-in的討論,有這樣的媒體,過往才可以完成傳遞訊息到言論滾動的過程。

今日的香港欠缺傳媒大台或統一接收資訊的渠道。公共媒體公信力的下降、大型紙媒、網媒《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的消失,也令到觀眾市民,走向社交媒體吸收資訊。這是必然的路,但我們要深思這應否是唯一的路。

《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眾新聞》倒下之後

《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眾新聞》的倒下,不少於百名記者失去工作。如果香港仍有《蘋果日報》,我相信由周五(8日)凌晨至正午,應該超過100條的即時新聞,報道各區的情況。

我們回到2019年之前,公眾開始依賴了在社交媒體看新聞,但仍然會主動去新聞Apps閱讀新聞,至少不會被社交媒體完全控制我們需要知的事。

水浸當天下午,有個讀者在周五(8日)問我們,究竟黃大仙目前哪條路被封?我們在網上找了一段時間也找不到答案,然後我按捺不住致電現場的攝影記者。原來龍翔道往九龍東方向已全封,地鐵站石硤尾至黃大仙地段是完全暫停,很多記者是由彩虹步行至黃大仙拍攝,現場仍有少量小巴運作。這樣重要的交通資訊,在當日的下午我在網上接收不到,不排除電視有播放,但試問今日誰的家有電視?

黑色暴雨期間,黃大仙成瀑布。(KH攝)

我相信香港記者是積極到現場採訪,當然黃大仙中心水浸的畫面,在社交媒體互動性很高,可以reach到的讀者群一定是最多。這就是Social media的演算法,從這樣的演算法,各區市民在手機上被逼看著黃大仙的水浸情況,但當區居民又不知身邊的交通情況。

換轉在10年前的報館,遇到世紀水災,必然是報館「總動員」出發,先報道各區情況,包括交通、塌樹、山泥傾瀉、商店、水浸情況等,就算路上有多少輛死車、落石,我們也需要站在現場拍照,將相片傳到公司,讓公眾盡快知道當區的情況。

回到最初,政府稱早上已發了4次新聞稿,這足以告訴公眾黑色暴雨警告的嚴重性?

政府必須接受一個現實,政府是不會有統一發放資訊的能力。因為傳訊的平台從來在媒體身上。當政府剷除或者正在檢控香港最大型的媒體,它必須要承受的成本,就是沒有辦法統一發放資訊。

而這些現象,在去年的第五波已看到端倪。在第五波初期,政府半天是處於完全失靈的狀態。包括公務員的部門,要不要上班?入境處的服務是否會完全停止?政府差不多需要6小時或以上,才有個清晰的決定。

港鐵站黃大仙周五全日關閉,周末(9日)下午重開,八達通儀器暫停運作。(劉彥汶攝)

社區報道比去年少

去年的第五波,當記者湧著影超級市場很多市民搶糧。在搶糧的同時,亦有讀者跟我們說超市附近的街市有很多菜、肉賣,食物一直是不缺的。在同一個社區出現嚴重的資訊偏差,在今日的香港是十分普遍。去年在第五波主流媒體沒有報道的資訊,社區媒體落力補位,但今年社區公民記者的人手明顯已不及2022年。政府的資訊透明度愈來愈低的時候,社區的採訪人手愈來愈少,而主流媒體的記者同樣的少。

暴雨翌日,我相信好多地方已經收拾好,政府往往用驚人的速度去「復常」,藉此掩蓋其缺失,亦都令整個社會失去一個自省的空間,去反思:我們的信息流通出現了甚麼問題?

這數年間,願意出來說話的人,基本上已經可以見報。這情況也是造成事實偏差的原因,因為沉默亦知情的市民,一定比可以說話的人多。當媒體記錄不到多元聲音的時候,媒體為了更快出新聞,報道上很自然出現點偏差。


誌 HK FEATURE

會員限定

部分內容僅供 《誌》電子會員月費 和 《誌》為香港未來BackUp電子+紙本會員費 會員瀏覽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關震海

HK FEATURE 誌 — 獨立記者/ 創辦人/主編|國際人權報道、專責《誌》日本社會專題、《誌》責任編輯

返回

 默默「清除樹枝減少淤塞」的清潔工 「極端情況」上班待遇不等同「8號風」

繼續

冬短夏長 香港臘腸移英再起步

最新

真槍實彈案  War Game青年以亞氏保加症抗辯

2018年12月31日,串謀謀殺前空少「哈比人」的本土小說家蘇翰韜於香港國際機場二號客運大樓被捕,串謀謀殺和串謀無牌管有槍械及彈藥罪罪成,重囚27年。蘇翰韜以外,同案還有3名同黨被捕,包括蘇緯軒、翟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