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謎篇 —  政府統計公屋空置率僅0.3% 團體質疑有「水份」

特首李家超上任後推出「簡約公屋」增3萬臨時公屋單位,以縮短劏房戶的輪候時間,可是舊屋邨空置單位的老問題一直未解決。有組織於2022年曾統計45個40年以上的屋邨,公屋空置單位多達874個,《HK Feature》更發現房屋署以十進百的計算方法,省去了很多空置單位數目。有團體批評官方公布公屋空置率僅0.3%含「水份」,促署方統計空置單位與輪候數字與分類上增加透明度,讓公屋單位有效地分配,縮短輪候時間。

研究打破「兇宅迷思」 舊屋邨空置因「先天缺憾」 

關注安置政策連線於2022年就本港樓齡逾40年以上的公屋空置情況進行研究,涵蓋13區合共45條邨,發現有近874個空置單位,其中劏房重災區的觀塘區有317個,佔36%。「空置單位」超過7成丟空一年以上,反映一方面劏房戶苦候公屋,另一方面同區的公屋空置率卻十分高。

長期空置單位除了傳統「兇宅」外,絕大部分是因「先天原因」,如設計對殘障人士具障礙、位處4樓以上及沒有升降機、結構有問題和鄰近冷氣機和垃圾房等。有  「先天原因」而空置的單位共735 個,佔總空置單位數目84.1%。調查不但揭示舊屋邨空置問題嚴重,亦打破「因兇宅而空置」的迷思。

有團體指出舊式屋邨的空置情況未得到改善。

本土研:擬重建屋邨的閒置單位是個謎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接受本刊訪問時指出,相對於私營房屋市場,政府理應對公營房屋系統的統計數據有較全面的掌握,但目前房屋署對外公開的房屋空置率數據過於籠統,未能反映公營房屋單位的編配效益。

他質疑房委會出租單位空置率僅0.3%的數據存在「水份」,陳劍青說:「當中可能存在一些特定的空置問題,例如一些租置(計劃)屋邨長期沒有人買,又有一些未來10年內可能重建的公屋,它(房屋署)又不再編配單位出租,例如彩虹邨 1,這些閒置的公營房屋單位有沒有計算在內,以反映現實呢?」

空置率以外,陳劍青指房委會公布的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亦同樣存在相同的問題,一直以來政府只發布「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而未有提供分拆的各類別申請者數據,「究竟有多少人花了3年、5年或6年才能上樓(獲得編配)?房屋署不願意披露。」陳又指出,樓齡逾40年的屋邨空置率較高不令人意外,「一般公屋申請人都未必喜歡獲編配舊單位,他們都想找到穩定的居所,如果屋邨在10年後要重建,對很多人而言都不太理想。」

申訴專員公署在2015年12月發表對房屋署的主動調查報告,指雖然房委會當年公布的「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約為3年,但所謂的「一般申請者」其實包含五個類別的申請,當中包括一般家庭申請,以及其他獲優先處理的單身長者及特快公屋編配計劃等,批評房屋署只籠統地計算和公布「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未能有效反映實況,「尤其是對『一般家庭』申請者而言,容易造成誤導和招致投訴,更可能被指製造『3年上樓』的假象。」

房屋署將舊式一型單位改建,前區議員表示杯水車薪,未能解決空置問題。(劉彥汶攝)

改建增單位 前區議員:杯水車薪

深水埗前區議員李炯指出,疫情期間麗閣邨不少獨居長者離世,目前的空置率或較2021年更高。值得注意的是,本刊調查的計算方法以空置實數為準,有異於與房委會計算方法不同,房委會一直公布的數字進位至百位數的住戶數目統計,例如133空置單位,以十進百的計算方法,便成為100,因此空置率只有低估,沒有高估,未能確切了解屋邨的空置數目。

李指出,以麗閣邨每幢樓宇13層為例,全邨8幢層都進行加建,相當於全邨增加約100個單位。李炯指增建100戶單位對改善輪候公屋情況只是杯水車薪,而麗閣邨目前空置單位估算有100至200多個,當局應該想辦法改善,把這些空置單位盡快編配予區內的劏房戶和天台屋住戶。

不過,身兼房委會委員的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認為,公屋單位空置有不同原因,例如有些單位需要時間翻新才能再出租,公屋的空置率仍處於合理水平。「房委會翻新空置單位平均需時40多天,已符合它所訂下的KPI(績效指標)。」對於房委會的空置率與《誌》估算的數字存在差距,他指由於房屋署未有提供各類空置單位(可供出租、不可供出租、編配中單位)的分拆數據,因此難以評估。

公屋聯會則認為目前的空置率低,處於一個合理水平。
  1. 《誌》調查全港公屋空置率 2021年人口普查揭九龍空置率比新界高    
  2. 解謎篇 — 深水埗成空置「重災區」  舊公屋設計不合時宜
  3. 解謎篇 —  政府統計公屋空置率僅0.3% 團體質疑有「水份」

引用/參考資料

  1.  2023年12月21日政府宣布重建彩虹邨。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表示,彩虹邨有7,400單位,重建後可增至9,200個單位。
返回

解謎篇 — 深水埗成空置「重災區」  舊公屋設計不合時宜

繼續

維園年宵開幕前夕 多個檔主遭食環署DQ 一人曾涉非法集結被捕  商販憂「政治審查」

最新

【聾人求診記】疫情間我患上驚恐症、患癌

鍾志強慘劇揭示聾人在醫院應診與住院的溝通問題,當中醫院手語傳譯服務安排、家人陪診的角色、視像傳譯的必要性均需要更多討論。《誌 HK Feature》找到曾患情緒病的聾人,兩位受訪者均透過手語傳譯員向記